2018年 第5期
文章来源:  添加时间:2018/10/26  文章添加:黄丽梅  点击次数:1180

2018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专辑

 

 

 

 

学习文选

 

2018年 第5期

(总第207期)

 

党委宣传部  编

 

 

 

 

编者按

       全国教育大会于9月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入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重大问题,明确了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九个坚持”和“九个要求”,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特辑此《学习文选》,供大家学习参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6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8

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10

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12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14

以理想信念塑造挺拔灵魂………………………………………………………………………16

让爱国主义情怀激荡精神力量…………………………………………………………………18

以品德修养筑牢价值基石………………………………………………………………………20

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22

以奋斗精神铸就青春底色………………………………………………………………………24

以综合素养书写精彩人生………………………………………………………………………26

加强党的领导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28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30

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32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34

共同努力办好教育事业…………………………………………………………………………36

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37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39

提高三“位”,让教师更有“为”…………………………………………………………    …41

“功夫”到位,方能立德树人……………………………………………………………   ……42

破五“唯”,坚持科学教育评价导向………………………………………………………  … 43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44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  … 49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

问候 李克强讲话  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

 

  全国教育大会10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9月10日是我国第三十四个教师节,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他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李克强在会上讲话。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习近平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习近平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习近平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

  习近平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要着力补上短板,夯实义务教育这个根基,强化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在提速降费、网络建设方面给予特别照顾。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折不扣落实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同工同酬。前瞻规划布局城镇学校建设,增强容纳能力,加快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同时,要重视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类教育。

  李克强强调,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人才。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更加重视、充分发挥高校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李克强要求,要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用,大幅减少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为学校潜心治校办学创造良好环境。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社会地位,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区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军队有关单位,部分高校负责同志参加大会。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11.

 

 

 

 

 

 

 

人民日报社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在金风送爽、秋色宜人的9月,我们迎来了第三十四个教师节。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节日里,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体现了我们党念兹在兹的教育情怀,彰显着一个文明古国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入分析了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指导新形势下做好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行动指南。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这5年多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之不易,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只有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才能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系统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12.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高度评价教育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肯定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只有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才能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才能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教育基础、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今天,没有哪一项事业像教育这样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教育这个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就一定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13.

 

 

 

 

  

 

 

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我们党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之不易,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考察并同师生们座谈,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和老师们回信,主持中央重要会议通过一系列涉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案,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九个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根本就在于以“九个坚持”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使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最根本的就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九个坚持”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只有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我们才能筑牢建设教育强国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真抓实干,开拓进取,我们就一定能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13.

 

 

 

 

 

 

 

 

 

 

 

 

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才能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着眼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作出了重点部署,为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教育改革点多面广线长,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

  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就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每个人不分性别、不分城乡、不分地域、不分贫富、不分民族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要加快建成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努力使教育选择更多样、成长道路更宽广,使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更加畅通。

  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就要坚决贯彻落实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着眼于“教好”“学好”“管好”推进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我们就一定能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能让人民更加满意。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17.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突出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对于做好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正确政治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得到有力贯彻,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要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首先是思想政治领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立德树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始终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关键要落实落细做到位。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党的领导在教育系统能不能有效实现,取决于教育系统党的组织体系健不健全,党的建设抓得好不好,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思想政治工作决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不能搞成两张皮;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把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办好教育就有了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和有力人才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18.

 

 

 

 

 

 

 

 

 

 

以理想信念塑造挺拔灵魂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教育工作的这一根本任务。如何培养人?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正是重要方法论。

  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探讨如何做好“六个下功夫”,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编 者

 

  “孩子这个年纪,不只需要童话,还需要英雄。”某地学校开展向刘胡兰学习的活动,一些家长不理解。一位老师慷慨陈词,以“挺身而出为大家成其为英雄”晓之以理,以远离英雄使孩子“从小不能明白善恶是非”动之以情,掷地有声的回答引来网友纷纷点赞。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底座,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正是教育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六个下功夫”凝练概括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把“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摆在首要位置。这意味着,教育工作培养的人,必须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必须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志之才。

  小麦灌浆期,阳光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庄稼的收成。理想信念是个体奋斗的动力和方向,对青少年而言,恰似阳光之于小麦,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意裁量。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形,若是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能不能正确看待小我梦想和大我情怀,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大势和世界潮流,能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奋斗和国家需要,无不系之于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正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推进教育现代化不能忘记初心,建设教育强国不能脱离立德铸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亦需要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塑造有理想有信念、能奋斗敢担当的时代新人。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精气神的“钙片”,理想信念的传承总是被寄予强烈期望。需要看到的是,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少了些艰难困苦的奋斗,人生阅历相对有限。“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青少年就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从“分数满当当、脑袋空荡荡”之类的信仰空虚,到“90后遭遇‘中年危机’”之类的精神早衰,再到“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之类的“基因蜕变”,虽然都只是少数现象,但理想信念弱化、软化的问题值得重视。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理想信念并不空虚飘渺,擦亮年轻的眼睛、点燃奋斗的火炬,关键要善于从国家历史、现实成就、国际比较中汲取真理和道义的力量。读一读近代史、革命史,就能从历史逻辑中发现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源自“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看一看过去40年各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能从现实逻辑中把脉中国梦的大势所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所期;对比观察“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就能从国际视野中汲取更多众志成城、矢志复兴的力量……把握历史之脉,顺应时代之潮,响应梦想之唤,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入脑入心、滋心润魂,真正激荡起塑造挺拔灵魂的伟力。

  作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青少年一代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厚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我们这个民族就有了永不枯竭的奋斗意志,就能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正如先贤所呐喊的,“让我们做了我们的事,更可以为中国唤起来更伟大的人”。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17.

 

 

 

 

 

 

让爱国主义情怀激荡精神力量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

 

  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展览馆内,触摸历史脉络、学习传统文化,感知深沉的民族底蕴;开学典礼,升国旗、奏国歌,向伟大祖国庄严致敬;走进军营,踏正步、站军姿,感受保家卫国的激情……近日,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开学季一个响亮的主旋律,青春的心跳与爱国的情怀同频共振。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教育在学子们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就能收获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份。“祖国”二字,让多少人心中涌动激情,让多少人眼里泛起泪花,让多少人血管奔腾热血。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倡导爱国主义、表达爱国热情是一门必修课。可以说,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犹记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正在于要振奋起师生的爱国斗志。这3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走出流血牺牲、生死考验的语境,走出神州陆沉、存亡绝续的背景,仍然需要我们一代一代这样问下去、答下去,才能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最深厚的底气、最有力的支撑。

  新一代的青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岁月,亲历了中国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不喜欢板起脸的说教,也不接受单向度的灌输,但他们从未拒绝崇高、绝非排斥意义。2017年,有100多万名大学生应征报名入伍,1994年出生的北大女生宋玺参与亚丁湾护航的事迹,更是赢得无数点赞。他们让人看到,当代青年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也敢于表达、勇于行动。面对这生机勃勃的一代,更需以共鸣、共情激荡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对话、沟通引导他们的爱国行动,让他们在与祖国共奋进中,书写下最动人的青春故事。

  然而,近年来,虚无历史的态度、诋毁英雄的谣言、矮化精神的观点,种种不良思想、奇谈怪论沉渣泛起,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这也警示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当前,有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流于形式、显得僵化,存在千篇一律、泛泛而谈的问题,也存在填鸭灌输、互动不足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要讲好爱国故事,需在情真意切、引人入胜上下功夫,在提高内容质量、教育实效上花力气,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当年路遥的文字,激发起多少人爱国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离梦想从未如此之近,壮丽的未来在眼前,奋斗的豪情在心中。把亿万人民的爱国心、爱国情,激荡成共鸣、汇聚成洪流,就一定能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推动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18.

 

 

 

 

 

 

以品德修养筑牢价值基石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

 

  真与善、知识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不可偏废,一个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只有立心立德才能立功立言

  

  9月开学季,不少师长的开学寄语,引人深思。在清华,教授期望“行囊里装着谦虚、好学和坚韧不拔”;在复旦,学长瞩望“有所学,有所成,有所爱,不做‘空心人’”;在南开,校长讲述“大学是一个铸造灵魂,树立信仰的地方”。开学寄语精彩纷呈,其中有一个共同点,都强调学生的品德修养。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把“品德修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摆在第一位的,这就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换句话说,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德者,才之帅也”,专业知识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知识的运用,则可能适得其反。蔡元培就曾指出德育缺失的后果:“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何况,加强品德修养,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可以说,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是需要终身修炼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养成。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没有这种道德上的辨别力,就可能对同学、对师长、对社会缺少关怀,也可能越出行为的边界。现实中,论文抄袭等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校园贷”瞄准一些学生的“奢生活”,这些问题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品德修养欠缺、道德辨别力弱化难辞其咎。事实上,真与善、知识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不可偏废,一个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只有立心立德才能立功立言。

  然而,对于有思想、有个性、有见识的当代青年,德育决不能是凌空蹈虚、陈旧迂腐,而是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从挤绿皮火车几十小时去上学到行李靠快递的“空手到”,从背上包着铁饭盒的铺盖卷儿到手中一刻也放不下的手机,这是品德教育必然要面对的时代场景变化。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一样的问题,恐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回答。古人的道德实践路径,是从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今天,同样需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通过落细落小落实的无声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品德润身、有公德善心、用大德铸魂。

  应该说,今天,我们加强品德教育,已经有了更丰富的资源、更先进的手段。比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可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比如,以实践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感受时代脉动、思考社会问题,培养责任心、公益心。加强品德修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最根本的就是要填上沟通的“代沟”、学会对话的“语言”,找到与当代青年的共鸣点,以生动的案例、感人的故事、亲身的体验,让学校真正成为化育为人的天地,而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发放文凭的场所。

  曾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他回答:“在幼儿园,我学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从小事、小节开始,让品德修养润物无声地进入学生心田,就能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整个人生打下向好向上的价值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19.

 

 

 

 

 

 

 

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

 

  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传授知识是教育的重要功能。“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殷殷期许,值得为人师者和莘莘学子铭记在心。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节奏不断加快。有学者曾根据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原理,提出“知识半衰期”说法:一个专业人士的知识如果不更新,在“半衰期”后,基础知识仍可用,但其他一半新知识却已落伍。据测算,1950年前的知识半衰期为50年,21世纪知识的半衰期平均为3.2年,IT高级工程师的仅为1.8年。传统学人“书读完了”的感叹再也不会出现,如今的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还需保持加速度。增长知识见识,可以说是一辈子的功夫。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出版的繁荣、互联网的兴盛,使得知识获取的成本大大下降。“学好数理化”不再成为求知边界,通识教育正不断打开知识视野。因此,若以知识宽度论,今天学子可以完胜过去。然而,广度之外,同样需要有深度。书不多,反能精读以致“韦编三绝”;诱惑少,所以心无旁骛不断钻研。将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才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就。因此,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在努力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避免陷入平面化的“知识焦虑”,落入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既有知识的宽度,又有知识的深度,才能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卓越的见识。当前,许多领域深入发展,创新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芯片技术如何突破?人工智能领域如何推进?东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这有赖于“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尽管传授高深知识的使命往往在高等教育,但是培养钻研精神却需要从小抓起。面对全球化竞争,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摆脱简单的记诵,在慎思明辨上下功夫;关注知识的积累,更注重思维的锤炼。换句话说,一种好的教育,既教会学生如何数清掉落的苹果,更激发学生思考为何苹果是掉下来而非飞上天。

  知识传承很重要,见识的培育更关键。在古汉语中,“知”与“识”相连又有别。知是获取信息,是第一层级;识是具备见解,是更高层级。由知而识,方为智慧。一方面,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才算得上学懂弄通;而另一方面,具备粗中取精的信息筛选力、去伪存真的知识鉴别力、把握时代大势的洞察力,方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容不迫。从路径上说,培养见识,离不开课堂,但也不能囿于课堂,既需要言传,更需要鼓励学生在敏于求知、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过程中去主动领悟与把握。

  今天谈增长知识与见识,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回顾历史,中国在全球化道路上每进一步,都离不开全球视野为先导。近代化早期,有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有林纾、严复等大规模译介外国经典;改革开放初期,有勒紧裤腰带公派留学生,更有打开国门搞建设;今天,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以及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天下观的英才。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荀子的《劝学》,为勉学名篇,其荦荦大端,要义在开篇一句:“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业有专攻,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不断锤炼年轻人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就一定能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强大的人才支撑。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20.

 

 

 

 

 

 

 

以奋斗精神铸就青春底色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⑤

 

  有那么一股子中流击水的劲头,有那么一股子以梦为马的激情,奋斗就将成为实现梦想的阶梯、走向未来的桥梁

   “这是一段红色青春的奋斗传奇”“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模样”……前不久,热播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讲述“两弹一星”研发中几位大学生义无反顾投身国防建设并奉献一生的故事,受到如潮好评。跨越时空,超越个人,在不同时代的青春中引来共鸣的,正是“奋斗”二字。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底色,在成长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坚定其脚步、强健其精神,这是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心里有远方,才能一路风雨兼程。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志存高远是进步的根本动力。“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不管是伏案苦读的大学生,还是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抑或是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就能在成长中听到拔节的声音、看到雨后的彩虹,收获自己的人生精彩。有小梦想,更要有大志向。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身处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时代,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在复兴征程中找到建功立业的舞台。前景光明,征途豪迈,不奋斗,何以谈青春,何以谈梦想?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培养更多新时代的奋斗者,最关键的是激发年轻一代的责任感,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吃苦精神。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长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无数这样的年轻人,以奋斗成就出彩人生,“吃苦”“拼搏”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只要有那么一股子中流击水的劲头,有那么一股子以梦为马的激情,奋斗就将成为实现梦想的阶梯、走向未来的桥梁。

  客观来说,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在不愁吃穿的环境中长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坚强意志、吃苦耐劳精神,教育者需要比过去花上更多心思。现实中,一些人不相信奋斗,觉得“靠奋斗不如靠背景”;一些人消极颓废,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还有一些人没有长远目标,得过且过……凡此种种,虽是少数现象,但也需要引起重视。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陡峭的山峰才有无限风景,要引导青少年克服生活中的“不容易”,挑战工作上的“不可能”,以奋斗让人生出彩、以奋斗让青春闪光。

  应该说,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焦虑、成功的渴望,让当代青年同样有着“成长的烦恼”,这都可以理解。年轻人要更好地理解奋斗,肩负时代使命责任,无论任何时候奋斗精神都不能丢。年轻人要更好地践行奋斗,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去创造美好的人生、去实现伟大的梦想。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奋斗到什么程度呢?要奋斗到五年,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到六十年,七十年,总之一句话,要奋斗到死,没有死就还没有达到永久奋斗的目标。”复兴之路上,一代又一代青年在成长,时代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塑造青少年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21.

 

 

 

 

 

 

 

 

以综合素养书写精彩人生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让一代代年轻人的心灵更丰盈、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显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一名舞蹈老师。”这是甘肃玉门小金湾民族学校六年级学生包新宇的梦想。然而就在几年前,他还是个“问题少年”,经常打架、旷课。改变来自一个叫做“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项目,不少学生和包新宇一样,通过学习舞蹈,“找到了自信”“懂得了珍惜”。

  孩子们身上的改变,让人看到美育的力量,也启示全面培养、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还要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在综合能力、创新思维、文明素养的培育上有更多进益。

  如何“树人”的问题,历来备受重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毛泽东说,“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朱光潜则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他们的回答,侧重点不同,却讲出了同一个道理: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好的教育,从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通过学习让孩子拥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才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教育方面存在的不少问题,都折射出综合素质的短板。“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近视和超重成了孩子们的“隐形健康”问题;穿梭在补习班、埋头于作业本,课业压力让孩子们看不到云彩花朵、听不到鸟叫虫鸣;自理能力差,脏衣服寄回家,打扫卫生请家长代劳……可以说,“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既是立足于立德树人的长远要求,也是着眼于当下的现实需要。

  从周朝官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到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树德增智,在于强体育美,不可偏废。呵护孩子的身心,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孩子的审美,需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他们更好地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培养劳动的习惯,需要弘扬劳动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惟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让一代代年轻人的心灵更丰盈、精神更饱满、人格更完善、能力更彰显。

  批示要求“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回信强调美术教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勉励孩子们“自己的事自己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公益的事争着做”……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综合素质教育格外关切。近些年来,从稳步推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到逐渐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选才模式,我们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上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不过也应清醒看到,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如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素质教育的差距?如何保证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都能拥有高质量的体育、美育课程?如何让综合素质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技能,而是真正培育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回答好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扭转“重智轻体”“唯分数论”的观念,努力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的课余时间日益“松绑”,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自由生长,让每一个孩子身上的亮点都闪闪发光。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通过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综合教育,培养出更多体格强健、精神刚健的人,更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的人,更多有创造活力、有人格魅力的人,不仅能成就个人全面发展的精彩人生,更能成就一个蓬勃向上的青春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25.

 

 

 

 

 

 

光明日报社论

加强党的领导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对于教育界来说,这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第三十四个教师节这一天,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1985年确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到1994年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列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从1999年阐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到2010年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教育路线图铺陈到2020年,直到这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张更加宏伟的蓝图正在徐徐拉开。

  从江南到漠北,从新芽到收获,到处都有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经济社会每一步的跨越,都有教育走过和支撑的痕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是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这次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把教育提升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这“九个坚持”来之不易,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搞好今后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形成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的期待、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都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就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新时代对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广大学生脚踏实地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职责和崇高使命。

  从根本任务、评价导向到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统筹擘画,高屋建瓴地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分解。教育工作千头万绪,最终需要落实到每一位人民教师身上。教育,是等待花开的过程,是用时间收获的果实。在学生身上,收获的是一次一次进步,而对教师来说,付出的是长久而寂寞的坚守。伟大的新时代呼唤教育现代化,教育战线任重道远,人民教师重任在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在全党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奋力前行。

 

来源:光明日报,2018-09-12.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作出重大部署,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也要有真才实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既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也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还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2018-09-13.

 

 

  

 

 

 

 

 

 

 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论述,系统科学地阐释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和路径方法,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加强德育,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加强智育,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加强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加强美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劳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只有让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才能聚焦聚力、取得实效,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为人才培养筑牢更高水平、更加科学的制度基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们一定要抓住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人才基础。

 

 

来源:光明日报,2018-09-14.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全面领导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全面领导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正是凭借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我国教育事业在近7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领域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将之全方位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求各级党委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要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扎实的人才支撑。

 

 

来源:光明日报,2018-09-15.

 

 

 

 

 

 

 

 

 

  

 共同努力办好教育事业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深化教育领域改革、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指明了方向。

  少时养正鸿鹄之志,长成方可高飞远翔。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的价值观培养,对青少年的成长轨迹有着极为强大的影响力,如果没有在最初就播撒好的种子,无论未来怎样耕耘心灵的田地,都难以长出参天大树。全社会都应该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不能让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们的早期社会认知、情感价值建立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民族的文明进步、国家的发展强大,源自一代代年轻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他们是先哲思想的传承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深度变革,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增强政治定力、创新教育理念,帮助广大青少年武装头脑、练就本领。学校教育不仅限于课堂,校园文化同样是一所学校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也指导着每一名青年学子的行为方式。学校应当为每一名青年学子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以一言一行促使其向真、向善、向美。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生态环境、社会风气、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民生建设更加充实、完备、可持续,全社会崇德持正的良好氛围愈加浓厚。这些无形的变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入青少年的心灵,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坚定了奋斗的决心。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如果把人一生的拼搏比作一栋高楼,教育就是基石,基石越稳,楼身越固。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全社会要持续关注、共同努力办好教育事业,才能培育出越来越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来源:光明日报,2018-09-16.

 

 

 

 

 

 

 

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根本上回答了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为新时代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教育评价是教育的关键环节。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和现实国情制约,应试教育还有相当广泛的市场,反映现代教育方向和趋势的素质教育得不到全面贯彻实施。要改变这一形势,就需要从指挥棒入手,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教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多项改革,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建立并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中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为破解“唯分数论”“唯升学论”,教育评价应进一步体现综合性、多元性、发展性、激励性等特征,关注教育对象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养成等方面。

  建立科学、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教育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提升。当前在科研领域,精简人才“帽子”的改革正有序推进。这一方向同样适用于高校人才培养。为破解“唯文凭论”“唯论文论”“唯帽子论”,教育评价标准要从单一向多样转型,评价主体应更加多元,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应更加丰富,在关注教育对象学习能力的同时,关注他们的素质养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升。

  在经历多年高速发展后,我国教育事业已由推进教育普及向提升人的素质迈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

  凡益之道,与时谐行。新的时代,赋予中国教育新的使命。只有坚持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让“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来源:光明日报,2018-09-17.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六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明确提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重要遵循。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关键就在于紧紧抓住并做好立德这一核心。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这句古语专门阐述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总书记还多次通过“扣扣子”的比喻告诫学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做好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立德树人,首先要明确立什么样的德。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所以立德,首先要将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加以强调和落实。要以培养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的学生为着眼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此外还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让学生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扎扎实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要在怎样立德上多花心思。引导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需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做好立德树人,还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师者,人之模范也。”每一所学校都应做好师德师风的建设工作,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离不开立德树人。锻造真正能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希望一代,作为基础工程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方向已明,号角已响,值得憧憬的未来和无限的可能性就在我们手中。

 

 

来源:光明日报,2018-09-18.

 

 

 

 

 

 

 

 

 

 

 

 

 

 

聚焦全国教育大会系列网评之一:

 

提高三“位”  让教师更有“为”

 

  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民族兴。提高教师的三“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教师的政治地位,反映了教育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只有政治地位提高了,广大教师才能够心无旁骛,执着于教书育人。

  教师的社会地位,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中国历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但目前社会上对教师职业存在一些误解,教师队伍中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成为受尊重的职业,尤其重要。要让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教师自身也要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的职业地位,反映了教师职业的成就感与吸引力。目前存在的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男女教师比例严重不合理等现象,对教师队伍的长期发展存在严重伤害。要通过完善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的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充分激发教师的创新创造活力,让教师专注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人民教师有“位”更有“为”,我们就能汇聚起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来源:新华网,2018-09-11.

 

 

 

 

 

 

 

聚焦全国教育大会系列网评之二:

 

“功夫”到位  方能立德树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必须在多个方面下功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等等。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新时代新形势,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把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功夫”下足、下到位,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担当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来源:新华网,2018-09-12.

 

 

 

 

 

 

聚焦全国教育大会系列网评之三:

 

破五“唯”  坚持科学教育评价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哪里是痛点、难点,哪里就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开启了向纵深推进的进程。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一系列顶层设计方案陆续发布,改革力度之大、举措之深入,令人倍受鼓舞、充满期待。

  同时也应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仍然存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严重束缚了教育发展活力,使人才培养机制僵化,人才缺乏主动创新思维。这次大会关注教育评价导向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五“唯”的指挥棒问题,在教师立德树人、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不能只有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和帽子。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破五“唯”,要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通过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从“唯分数论”中解放出来,让学校从单纯追求升学率中解放出来,让广大教师从一味追求论文、评选、评比中解放出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的时代,赋予中国教育新的使命。只有坚持科学教育评价导向,让教育改革持续深入,为教育发展装上强大引擎,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来源:新华网,2018-09-13.

 

 

 

 

 

 

 

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中共教育部党组

 

  刚刚闭幕的全国教育大会,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召开的第一次教育大会,谋划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教育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考察并同师生座谈,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有力引领了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这次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概括为“九个坚持”,并进一步回答了关系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首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推动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国。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原则,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觉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鲜明导向,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从战略高度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举旗定向、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强调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体现了高度的战略性,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体现了深刻的规律性,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体现了突出的创新性,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丰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办好新时代教育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

  二、明确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

  这次教育大会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教育系统要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部署要求,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写好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着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做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着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着力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到位。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着力回应人民群众教育关切。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破解“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现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依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提升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水平,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每个人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着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各级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三、全力推动教育大会精神落地见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教育系统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学深悟透、弄懂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主题,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的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大会精神要求上来。

  要把握“新、高、实、深”的要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跳出传统的工作套路,不断改进和创新贯彻落实工作;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负责尽责,体现教育系统特点,提高学习宣传贯彻的质量和水平;着眼于落下去、出效果,因地因校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加强理论概括、学理支撑和经验集成,不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升华到规律层面,转化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要把握“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的方法。一切工作保持在党的十九大后的时间频道,进入教育大会后的工作节奏,坚持当前和长远相衔接、重点和全面相结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切实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坚持党言党语、民言民语和学言学语并举,坚持理论深度、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并重,用大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奋进的状态、改革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把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同推进实施教育“奋进之笔”结合起来,种好“责任田”;切实增强办好中国教育的自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不断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要建立健全清单管理机制。围绕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建立问题清单、课题清单、政策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找准切入点与突破口,明确各项工作进度安排和时间节点,集中力量攻关,加强督查问责,把大会精神落实到年度计划和工作要点中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教育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教育系统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强化责任担当,锐意开拓进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来源:人民日报,2018-09-18.

 

 

 

 

 

 

 

 

 

 

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

 

  9月10日至11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大会,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对动员全党全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教育系统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大会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开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考察并同师生座谈,多次主持会议审议教育重大议题,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贺信回信,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把我们党对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切实增强办好新时代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形成体系学。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结合学、打通学、融会学,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要带着问题学。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工作关键,聚焦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广大干部师生结合工作岗位和思想实际,深入学习研讨,确保讲话精神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要掌握方法学。通过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着力掌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全面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教育第一”,不断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时代发展新态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精准把握。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把人口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挖掘出来,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要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责任,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十次强调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要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把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到位。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坚持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以改革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已从“立柱架梁”进入到“内部装修”阶段。在这次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这些重要论述,贯穿着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明确了教育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系统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

  毫不动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今年,中央成立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统筹和决策。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党组织要切实履行好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师生最贴心、最信赖的组织依靠,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维护政治安全和校园稳定。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门要切实抓好学习贯彻落实,履行好职责义务,迅速行动、主动担当,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要坚持“新、高、实、深”的工作要求。着力做到“新”,跳出传统工作套路,从内容、形式、载体、方法、手段等方面,对贯彻落实工作进行改进和创新;着力做到“高”,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负责尽责,体现教育系统特点,提高学习宣传贯彻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做到“实”,紧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紧扣人民群众关切,紧扣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具体的、适宜的、分类指导的方式,确保大会精神落下去、出效果;着力做到“深”,加强理论概括、学理支撑和经验集成,不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升华到规律层面,转化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动力。要把握“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的工作方法。要“转时态”,一切工作都要进入十九大后的时间频道,进入教育大会后的工作节奏,以当前工作为中心,坚持当前和长远相衔接、重点和全面相结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分阶段逐步深化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工作;要“转语态”,加强话语方式创新,坚持党言党语、民言民语、学言学语并举,坚持理论深度、实践力度、情感温度并重,更多运用生动鲜活的宣传方式,用大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转状态”,以奋进的状态、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把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同推进实施教育“奋进之笔”结合起来,种好“责任田”;要“转心态”,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教育的自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大会精神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要建立“五张清单”施工图。建立问题清单,围绕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列出近一两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找准切入点、突破口,集中力量、倾斜资源进行攻关;建立课题清单,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组织力量进行研究阐释;建立政策清单,对标中央的新精神新要求,系统梳理和诊断现有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认真做好废、改、立、释各项工作;建立任务清单,抓紧制定加快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分工,明确各项工作进度安排、时间节点;建立责任清单,坚持政治任务和岗位职责相结合、一般要求和特殊规定相结合,把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学习宣传贯彻的责任明确下来,加强督查督办。

  全国教育大会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教育系统要牢牢抓住这次教育大会的历史新机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强化责任担当,着力攻坚克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光明日报,2018-09-25. 

友情链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网
新华网
求是网
中国党政理论网
云南风
云南广电网
电子校报
版权所有: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0871-65227847 65220208   校报、校园网投稿邮箱:ynauxc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