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放在华夏沃土上的血色玫瑰 ——读吕占明长篇小说《野玫瑰》
文章来源:光明网  添加时间:2024/2/8  文章添加:zhf  点击次数:34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拒绝遗忘的伤痛记忆,而书写抗战文学是我们战后反思的最好形式之一。新世纪以来,抗战文学取得了丰厚的实绩,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王树增的《抗日战争》、范稳的《吾血吾土》以及新近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等作,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代人对抗战的思考,抗战文学新的表现视野、叙事策略和审美风范正在生成。吕占明的长篇小说《野玫瑰》就是一部极具历史感和时代感的抗战文学作品。吕占明的父亲是哈尔滨解放前中共的地下工作人员,作品里一些鲜活的故事和情节就是取材于父亲及其战友们那一代红色特工的真实经历。在《野玫瑰》新书发布会上,吕占明表示,用文学的方式歌颂哈尔滨是他从小就有的想法。经过几十年岁月的积淀和淘洗,吕占明对父辈、对自己生活城市的情感和理解在《野玫瑰》中较为充分地展现出来,可以说,《野玫瑰》既是一部抗战小说,又是一部闯关东山东人的家族史。

  《野玫瑰》采取了双线叙事的方式。一条线索铺陈在山东掖县吕家村,日本侵略者的到来打破了吕家村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另一条线索则因主人公吕佰仁得罪汉奸出逃,延伸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胶东大地上的吕家村古树成荫,顽童嬉闹,村里供奉着吕氏宗祠,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尔滨因铁路的修建和殖民资本的到来,已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吕家村与哈尔滨形成了静与动、乡与城的鲜明对比。但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都经受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吕氏宗祠被侵略者烧毁,在哈尔滨的日军“731”部队更是将中国人当作“原木”进行细菌实验,犯下了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被拉进“731”基地的中国人百不存一。在《野玫瑰》中,吕占明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进行了强烈地批判,同时对抗日志士的顽强抗争给予了真诚地颂扬。通过男女主人公吕佰仁、于兰的人生轨迹,作家还展现了艰苦卓绝的抗联营地、苏联远东的“北野营”以及革命圣地延安的斗争情景,给读者描绘了老一辈革命先烈广阔的抗战生活。

  《野玫瑰》在以吕家村引出故事之后,更主要地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哈尔滨的都市风貌。哈尔滨是一座具有特殊历史发展轨迹的国际都市,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军人出身的吕占明是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西九道街的一个欧式院落里长大的,他16岁时就到军校学习,学习期间他开始接触党史、军史、抗联史及东北解放史,这些史料为他创作《野玫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往的抗战文学作品中,对北京、上海等地的工人、学生革命运动展现得较为充分,对哈尔滨的工人、学生革命运动则鲜有表现。在这一方面,《野玫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补充。由于中东铁路的存在,哈尔滨成为向东北三省乃至关内输送马克思主义和俄苏革命思想的重要站点,瞿秋白曾在哈尔滨驻留一星期后赴俄,他在哈尔滨感受到了十月革命的气息。萧红、萧军、金剑啸等作家也在哈尔滨接受了俄苏文学的滋养,走上了左翼文学之路。通过吕佰仁、于兰等人物参与的工人、学生运动,吕占明描绘出马克思主义在哈尔滨这座国际化都市的传播,讴歌了革命爱国青年的拳拳赤子之心。

  《野玫瑰》人物刻画丰富多样,全书塑造了116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山东乡村的老族长、哈尔滨饭庄的掌柜、抗联勇士等有血有肉的人物,共同绘制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顽强斗争的历史画卷。小说对历史事件有着精确的考证,马迭尔绑架案、李兆麟将军遇刺、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等重要事件都在小说中有所展现。在此背景下,小说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特别是正面人物吕佰仁、于兰、李淑贞等形象非常饱满。吕佰仁身手敏捷、性格火爆,看不惯汉奸欺压乡亲,就忍不住用拳脚教训了“二愣子”,但一时的冲动也使他不得不踏上了背井离乡的路程,在哈尔滨的投亲、打零工、参加抗日斗争的生涯让他沉稳下来,成长为勇毅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与于兰的爱情也为残酷的反侵略斗争增添了温馨浪漫的一面,但父母在家乡为他娶过门的妻子李淑贞,又让他们的爱情产生了戏剧性的波折。小说在多处关键场景运用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段,将抗日战争的局势发展、革命战士的铁血淬炼、战争年代的生离死别等做了令人难忘的点题。在小说的结尾,吕佰仁为保护群众身受重伤,倒在了于兰的怀里,他断断续续说出的“抱歉”和“爱你”,充满了壮志未酬的不甘。在开阔而又绵密的文本空间里,《野玫瑰》兼具了明与暗、快与慢、合与分的辩证,从而让79万字的长篇文本具有了引人入胜的节奏感。

  最后要谈的是“野玫瑰”的含义。在小说中,“野玫瑰”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而是指“谨言慎行,美而端庄,美而贤内”的女性,经族人认可,才能授予“野玫瑰”的雅号,这是吕家族人特有的民风。“野玫瑰”既是流传千百年的民间传统,又是战争年代爱国主义情怀和忠贞爱情的象征。小说中的四位“野玫瑰”,老一辈的王洪秀与年轻一代的李淑贞、于兰、安列娜,她们的爱人都在战争年代里逝去了,但她们没有囿于个人的哀伤,而是将希望寄托于未来,相信“一定会有一个咱老百姓的新中国”。《野玫瑰》以文学的方式,诗意地想象了战争年代哈尔滨红色特工隐秘而伟大的斗争经历,为新时代文学书写民族精神、塑造英雄人物提供了范例。

  (作者:金钢,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网
新华网
求是网
中国党政理论网
云南风
云南广电网
电子校报
版权所有:云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0871-65227847 65220208   校报、校园网投稿邮箱:ynauxc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