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研究> 正文

    学习强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云南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陕北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到河北、福建、浙江、上海,一直到中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提出“绿色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提出“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制定史上最严格的法律法规,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为党的主张和国家的意志,力度大、影响深,有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及重要实践意义

    生态环境与发展和谐共生,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们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孔子认为:“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提出:“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周易》认为:“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管子·地数》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不可以为天下王。”这些言论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尤其是管仲把保护山泽林木提升到作为君王道德要求的高度来约束君王。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吸纳先哲们朴素的自然观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可持续发展的近代生态论,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轴心,紧紧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了深邃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指标质量,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已成为生态环境管理与使用的重要原则。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相比发达国家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200多年发展过程中陆续产生和逐渐分解的情况来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时间短、压力大,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处理好老百姓从“求温饱”到“盼环保”的期盼,是中国当前和今后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的福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坚决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必须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逐年增加,林业投资稳步增长,在大气、水、土壤、海洋、饮水安全、减灾防灾、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观在各地各部门逐渐落地生根,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趋于稳定,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四省市从源头上全力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中华水塔”的青海湖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15年呈递增趋势;被群众称为“污江”的贵州境内的乌江水质优良率达98.2%;时隔40余年后江西南昌赣江扬子洲段再现江豚……中国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个个可喜的成绩。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花卉王国”“物种基因库”之称,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云南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独特性、敏感性等特点,是全球34个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在发表重要讲话时都充分肯定了云南的生态环境:“云南有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珍惜。”考察洱海时又强调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并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云南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1/7的国土面积划入各类自然保护地,约90%的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同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完成了普达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2016年云南生态环境按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10位,其中生态环保指数位居第二位。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宜居的生态环境使得全球亚洲象在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境内的亚洲象却逐步回升到现今的300头左右,前不久还迎来亚洲象“逛吃逛吃”北移南返人象和谐的唯美景象;迪庆塔城的滇金丝猴种群及总体数量也由1996年的13个种群1000~1500只,增至目前23个种群3300只以上,而且滇金丝猴与巡护员们还形成了相互应答的奇妙景象;36年来,红嘴鸥从未爽约,年复一年飞临昆明准时打卡,形成人人观鸥、喂鸥、爱鸥、护鸥的绝美景观;云南金平红河蝴蝶谷,谷内蝴蝶种类有400多种,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频频出现蝴蝶大爆发的壮美奇观……这些成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

    云南作为欠发达省份,在工业化、城镇化双重压力下,既要快速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尤其是承担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加之云南省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分布于贫困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物种多样性的依赖很大,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立足于这样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实施污染整治重大专项行动,狠抓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加大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力度,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绿色扶贫”等,特别是2018年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广泛调研和系统总结云南农业发展历史经验、发展状况、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作出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决策部署。此外还进一步完善生态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2018年6月,省委省政府颁布《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把云南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分为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三大类型和11个分区,建立了省、州、市三级联动协调工作机制。日前又出台了《关于持续深化环境资源审判改革创新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的十六条措施》,这是云南的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为全省法院履行好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职责提供了指南,也为守护云南生物多样性打造了坚固的司法盾牌。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内涵,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擦亮“绿色食品牌”金字招牌并把它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云药”“云茶”“云花”等已走出省门,冲出国门,“一县一业”已初显成效,如大姚核桃、蒙自石榴、丘北辣椒、昭通苹果、普洱茶、临沧草果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秉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目前,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定向好,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在Ⅰ类,洱海湖心断面水质为Ⅱ类,为2015年来最好水平,滇池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连续5年保持98%以上。

    三、今后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想

    一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云南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1.8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0.90%,涵盖全省约59%的森林、42%的灌丛、33%的草地和59%的湿地,使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重要物种保护得到加强,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对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仅仅依靠法治,完善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监管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普及培育生态文化,使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促进入脑入心,同时推进全省各地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等,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保留乡村风貌,让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留得住田园乡愁。

    二是以COP15为契机,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性措施。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会议(COP15)在昆明召开,大会的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本次会址的选择与云南的生态优势、生态地位、宜人的人居环境息息相关,云南省国土面积仅占中国的4.1%,却分布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COP15相约昆明,再次为云南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做了注脚,但云南高山、亚高山、干热河谷、岩溶高原山地等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云南省的物种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对此要珍视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品牌优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绿色空间格局,让城市发展与山林田湖草地等绿色空间有机结合,退耕还林,保护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让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始终成为云南的一张名片。

    三是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打造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山高沟深偏远既是云南发展中的一大障碍,但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的当下,绿色生态环境、绿色食品牌就显得弥足珍贵,青山、绿水、蓝天恰恰可以打造成云南发展的最大优势,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举绿色生态牌,让绿色生态成为云南最大的财富和最亮丽的底色,维护好绿水青山、碧海蓝天这些城市里所没有的生态田园风光,加强以留住乡土味的乡村特色建设,修路架桥,构建便利的出行方式,积极推进乡村康养旅游。此外,还需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倡导一地一业,如文山的三七、大姚的核桃、蒙自的石榴等,同时加快乡村生态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电商业的建设,让更多生态的东西流进城市的千家万户,最终实现生态与产业,农业与农民的共富与双赢。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地球属于人类只有一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万物之间相互依存,循环不已,只要哪一方面破坏了,最终将造成生态的全面破坏。“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就是因为生态环境的衰退而衰落的,著名的“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也造成十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人类作为万物之首要常怀一个敬畏之心对待自然万物,自然才会反哺于人类,“美丽中国,彩云之南”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我们子孙后代,绿水青山、蓝天净土、鸟语花香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瑰宝,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改善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观,做大做强绿色经济,永续发展最美云南。

    (执笔: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