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2021年5月27日致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研讨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不仅只针对国家层面的发展,还必须涉及到对民族地区的研究,即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大众化,就是在民族的语境中完成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的对接与融合。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民族地区的实现,才能更好地解决民族地区的团结和发展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一、云南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
(一)云南民族地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云南民族地区的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边境、民族、宗教等一系列问题的丛生,并且在民族地区出现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单方面的原因,而是众多原因的相互交织,例如:某两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它可能既是民族习俗的冲突,又是民族宗教信仰的碰撞。因此,迫切需要在云南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云南地势险峻,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信息的滞后和交通的闭塞决定了它在历史发展中不占优势,总体而言,人们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随着历史长河的滚滚前进,也就形成了今天各不相同的民族;此外,还有避难、逃荒、外来统治民族、与其他地方的民族通婚等原因造成的一部分人口迁徙,也带来了一部分少数民族,最终形成多民族的云南。这就导致了在民族管理和发展上的多样性,适合这个民族管理和发展的方法,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民族,极大增加了政府的困难。第二,云南少数民族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境外非法宗教组织打着联谊、物资捐助、农村研究、考察民情等一系列旗号实施民族分裂,给当地村民一些好处,让他们信仰这些非法宗教组织,间接挑拨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损害党和国家的声誉,企图削弱当地民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第三,云南民族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且不均衡,政府财政收入增收乏力,固边护边资金投入大,收支矛盾突出。对于地理区位优势好、基础条件好的民族地区而言,经济发展较快;而在一些贫困的民族山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且增长缓慢。虽然云南民族地区有很强的资源环境优势,但由于交通不便,这些发展潜力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制约了云南民族地区整体上的发展。第四,云南民族地区的边境安全形势严峻。云南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大部分少数民族之间民族语言相通、往来自由,并且随着边境贸易和对外交流的扩大,边境内外人口流动量也不断激增,一个小摩擦就有可能引发两国边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此外,边境民族地区的违法犯罪率高,治安、偷渡、非法跨境婚姻等问题日益严重,给边境治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云南民族地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侧面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本里的教条式主义,而是人民群众历经无数实践的经验总结,它只有真正地被人民群众了解和接受、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帮助人民群众克服困难,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各种文化的冲击和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人们日渐出现信仰危机,特别是一些偏僻、落后的民族地区,容易在一些错误思潮中迷失自我,导致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相对缺乏。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
云南是中国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离不开云南,云南也离不开中国;同理,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整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安全状况,民族问题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而云南是25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问题更为严峻,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这些复杂的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持续推进,离不开云南地区的大众化、离不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大众化。对于云南而言,民族的“特殊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云南“扎根”,就必须先实现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的大众化,让云南各少数民族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云南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和边境安全形势等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少数民族相结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和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化的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路径。因此,更加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云南地区实现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云南民族地区的推进实践
(一)推动云南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无论是生产关系,还是上层建筑,都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由此可见生产力的重要性。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一个民族最在意的也是自己的民族利益。只有解决好了这个民族中大多数人的利益问题,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来的好处,才能更好地减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阻力,让少数民族群众心甘情愿地认可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同理,只有让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享受到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好处,他们才会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例如,资本主义传入中国,它并没有给人民群众带来希望,人民群众依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人民群众并没有相信它、支持它;而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给人民群众指明了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脱离火海、步入新生活,所以人民群众选择信任并衷心拥护它。因此,云南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当地人民群众,不断推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云南民族地区的大众化进程。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云南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真正地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理论指导来促进云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发展。首先,少数民族从小接受的就是自身民族文化的教育,例如:傈僳族大部分民众从小接受的就是傈僳族文化,其民族文化已经灌输在了其成长过程中,并且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民族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其次,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并利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获取信息。如果马克思主义以它原有的理论形态和方式在云南民族地区推行,那么它必然不会被少数民族所接受,还会大大增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云南民族地区的实现难度。
只有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云南民族地区的作用。第一,把马克思主义与少数民族的特有风俗和信仰相结合。民族特有的信仰和风俗习惯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具有稳定、根深蒂固的特点,特别是有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忌讳,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云南民族地区的实现中,这些特殊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在面临这类情况时,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既要考虑到民族“特殊性”,又要帮助当地人民提升生活质量,走向康庄大道。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少数民族才会反过来尊重马克思主义,在二者达到相互尊重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云南民族地区的实现。第二,从少数民族的角度出发,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原有的价值理论体系过于复杂,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是很难接受的,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受经济落后和语言不通的影响,其教育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理解能力弱,所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少数民族的价值理念相结合,构建一个“少数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语言化和方言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让人们更加通俗易懂地去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因此要实现云南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云南各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云南民族地区的土壤里扎根的最好办法,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云南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化和方言化。
云南民族地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少数民族了解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这种复杂的学科,更需要一个让人通俗易懂的解释。在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只有让马克思主义民族语言化和方言化,才能为当地人民所接受。例如:一个傣族的村民,遇到外地讲普通话的陌生人,那么他本能地会产生排斥和防范的心理;但如果是遇到说傣语的老乡,那么他肯定会产生熟悉感和亲切感。因此,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基层干部的培训,充分利用他们会讲少数民族语言的优势,让他们在村里采用走访、墙报、小手册等途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具体情况出版一些通俗易懂的少数民族语言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丛书,帮助群众熟悉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同少数民族的意愿结合起来,切实反映少数民族的疾苦和心声,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少数民族的信仰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民族语言化和方言化,才能让当地的少数民族产生亲切感,衷心拥护马克思主义,顺利实现云南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段联峥;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钟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