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论坛》:突破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瓶颈
作者:孙海清 来源:社会主义论坛2017年第四期时间:2017-04-17浏览次数:40
---------------------------------------------------------------------
【摘 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主要问题是现有生产要素配置不适应现代农产品需求;正确判断和破解制约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因素,有利于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当前,云南农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农产品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状况非常突出,必须突破其制约发展的瓶颈,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与全国一样,农业生产已经从满足农产品短缺与温饱需求,向满足农产品的绿色、生态、健康和多样化需求转变。农业发展的市场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出现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农产品供给呈现结构性过剩。可以看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上是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体系不适应当今新的市场需求的结果。
云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问题,是现有生产要素配置不适应现代农产品需求。农业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数量与质量、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化程度的高低,以及围绕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制度保障有效性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云南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与全国相比,存在明显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农业耕地规模小、细碎化明显,且高质量的耕地面积减少
云南山地、坡地多,且耕地、水面和草地等均规模小,细碎化程度高;同时,其质量呈下滑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云南省土地耕地面积二调数据较一调时减少了266万亩,平均以每年25万亩的趋势在减少;同时土地质量明显下降,优质水田减少了480多万亩,导致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下降。
二是农村适龄劳动力数量减少,且受教育程度低
仅“十二五”期间,随着云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数量增加,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约315万人,是“十一五”的2.5倍。这些转移的劳动力,多是受过更高教育的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老化、素质下降,有些地方的农业生产甚至出现了季节性的劳动力短缺。
三是农业生产资金短缺,融资难度大
总体上,农业部门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于其他非农产业,使得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再加上农业风险大,导致农业生产急需的资金严重不足,支撑农业发展的保险、技术推广、劳动力培训等服务不够。
四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且数量少
云南农业家庭经营多数仍属于分散性经营,存在“家庭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对接困难,面临自然、市场和质量等多重风险。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尚处于发展前期,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先进地区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五是农业科技推广水平低
云南农业生产存在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比较滞后、农技服务体系弱、适合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的小型农业机械不足、各地技术需求差异大等问题。
正确判断制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瓶颈因素
云南自然条件与生态多样性的缺点是农业生产产地的细碎化和同一产品质量的差异化特征明显,不利于专业化、规模化生产。
云南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0多米,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差。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19℃左右。造成云南气候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气候类型。热量垂直分布差异明显,从河谷至山顶分别出现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热量条件,适合各种类型作物生长,但全年降水量季节间和南北区域间分布差异大,使得生产均衡性难度加大。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100毫米,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毫米以上,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年内干湿明显,时空分布极不平衡。云南土壤多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红壤、黄壤、石灰性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其中全省共有16个土类,占全国土类的四分之一。大小不同的坝子分布在39.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山区经济与盆地经济交错,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难度很大。
云南民族众多,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利于标准化生产。另外,云南人均受教育年限总体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不利于技术的推广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对科技水平需求具有多样性特征。农业生产多样性的特征必然对农业技术有多样性需求。
由于以上原因,不仅形成了农产品品种和品质、农业生产方式(山区、半山区、坝子,企业、农户等)的多样性,而且还存在同种农产品在不同季节都可种植,导致同种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的差异,导致加工、销售等技术、工艺和难度的增加。
云南农业生产除了存在生产成本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双挤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等我国农业的共性问题外,还具有产地与消费地距离远、流通成本高、同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省内特大城市只有昆明,离重庆直线距离620公里,离中部中心城市武汉直线距离约1290公里,离东部龙头城市上海约2300多公里;农产品加工技术总体落后,农产品产业链短;省内农产品加工粗加工比重远高于精加工比重;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不利于农产品产地与市场的快速对接;云南交通基础落后,省内高速公路、铁路等网络密度低,通往省外的交通不畅等具体问题。
云南必须走集聚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之路
聚精会神,坚持建设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生产要素配置市场
只有围绕提高农村耕地规模化生产、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民素质,增加资本和技术对农村和农业的输入力度,集聚农业现代生产要素,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能真正为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和保障。扬长避短,坚持走高水平的农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与外省、外地同质化的农产品主要以满足本省和周边市场为主,对与外省、外地差异化的农产品,要加大生产规模,打时间差、季节差,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补齐短板,坚持生态绿色的农产品长产业链发展战略
发挥产地生态优势,增加同质农产品的产业链,补齐短板。拓展功能,坚持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产品多功能发展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养生农业、休闲农业,发展健康产业,促进农产品产地与消费的新型对接。强化科技,坚持走科技支撑与引领的农业发展战略,增加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支撑能力。改善条件,坚持走市场导向性的农业发展战略。加强基础条件改善,培育农业产业品牌,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产业招商、制度创新和经营主体培育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等。
文章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ertnDaR7sHzS8LWFnKEh5A
编辑:陈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