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研究> 正文

    学习强国: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 助力大学生赓续红色血脉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革命、不断前进、不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32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共中央宣传部曾经概括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在100年奋斗历程中共涌现出90多种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工匠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有的以地点命名、有的以历史事件命名、有的以英雄人物命名、有的以特定职业命名,形成了一个经纬纵横、上下连贯、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锤炼出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伟大建党精神处于这个庞大精神谱系的最顶端,是革命精神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一百年风雨兼程,不管是在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还是在一穷二白的建国初期,抑或在物质国力日趋强大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革命精神,不断向前,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充满希冀的未来,我们应当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无精神则不兴。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光辉历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永远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永远站在人民中间,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能有力促进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应当将伟大的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帮助学生树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追求;激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责任意识;锤炼“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坚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立场。具体说来,就是要分类分层扎实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三进”工作,让学生从内外于心到外化于行,真正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业。

    一、各课程互嵌,提升效果

    扎实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就是要细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5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同特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每门课程中的讲授,使5门课程形成一个有机体,合力完成伟大建党精神入脑入心的教学目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着重讲“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用理论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核心要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解析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中国近代史纲要》着重讲“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用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展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强盛中国”这一实践结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着重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帮助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形势与政策》讲解时事,通过教师对时政的敏锐性和精准把握度帮助学生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坚定不移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二、多形式探索,增强互动

    课前预习阶段,鼓励学生从自身视角出发,通过了解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史实,自发探索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课堂教学阶段,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手段寻找学生感兴趣、能接受、有助益的党史故事,把伟大建党精神与课程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而在故事化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深化理论探析——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践行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强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传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坚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立场。与此同时,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以历史场景再现为主的学生高参与度互动活动,让学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的方式直接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后复习阶段,组织学生以社团实践活动、经典读书会等形式进行知识巩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通过学生的朋辈教育完成认知深化。课后作业提交可以突破读书笔记等传统形式,借助翻转课堂和雨课堂平台方便学生上传短视频、微课、原创校园文化音频、视频作品,让学生在“有意思”的作业中完成知识升华。课前、课中、课后的多种教学形式的探索,目的都在于拓展与学生互动的途径,弥合教师主体传达与学生客体接受之间的鸿沟,从而真正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

    三、校内外联动,深化实践

    邀请社会专业人士走进课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结合本地红色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情景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伟大建党精神的魅力。以昆明市为例,充分发掘昆明作为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带领下学生深度参观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云南抗战胜利纪念堂博物馆、云南解放纪念馆、朱德旧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穿过历史的硝烟,了解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三兄弟,李国柱、吴澄夫妇,张经辰等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回顾云南人民革命武装与人民解放军野战兵团胜利会师,解放云南,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入城式,昆明人民迎军的盛大场面。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断激励学生成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执笔: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林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