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民族工作,他多次强调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指出“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在百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七十多年新中国发展史中,我们的党和国家究竟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拥有怎样的制胜法宝,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可通过“三个一”,即“一项基本国策、一个中心思路和一条底线原则”来进行诠释。
一项基本国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基本国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奠定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方针,通过政策、法规在历史上首次给予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以平等的政治身份,消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用制度来改变由于历史因素和人口、资源分布不均所导致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的情况。此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历史、符合国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延续,是一条中国独创并首开的民族工作道路,它既不同于苏联邦联制模式过分强化民族特征的工作方式,也不同于美国以尊重文化差异的“沙拉碗”之名行强制同化和种族歧视与压迫的“大熔炉”之实的政策导向,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这一重要工作,包含了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五种丛书这两大重要工作产物。在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汇总登记上报的少数民族数量达到了400多个,命名方式混乱无章,民族识别工作迫在眉睫。民族识别工作经历三个阶段,历时三十多年,以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相近认同作为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完成了对中国境内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识别,统一了族称。
伴随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的开展,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依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派出大批学者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进行实地调研,累计获得了3000多万字的一手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编撰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这套装帧朴素低调的丛书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地位和政治意义,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通用语言文字对全国范围内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语言、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详实的记录。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和近代历史中,史书的主人公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给长期以来在文化、政治、经济地位上都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无差别的立史作传,环视中外、古往今来,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创造了这一历史华章。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让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各个成员开天辟地第一次发出自己洪亮的声音,写下自己民族的历史,传播自己民族的文化,记录自己民族的语言,避免了无文字民族因口口相传而导致人亡道衰的传承困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深刻践行。
一个中心思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就强调我国内地与沿海之间不平衡的发展格局,提出为平衡工业发展布局,必须大力发展内地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开始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构想。提出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全国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发展。在东部率先发展的情况下,邓小平提出了可以“由沿海的一个省包内地一个或两个省”的方式来帮助西部发展。
1999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了“兴边富民”建设工程。2000年,中国正式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5年颁布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规划。到2020年年底,包括“三区三州”在内的脱贫攻坚战当中的“硬骨头”和“老大难”地区都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震惊世界的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马不停蹄地将新时期的农村工作任务引向乡村振兴战略,在历史性脱离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继续为建设各民族平等共享物质成果而不懈奋斗。
贫困是全球所有国家不可避免又难以解决的发展难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从历史、现实和国情出发,直面国内地域、民族间存在的资源、人口分配不均衡所导致的财富分配和经济发展不均难题,深刻围绕着破解“胡焕庸线”,为实现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持续数十年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扶持,通过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创造性地解决了世界性的贫困难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一条底线原则: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近代以来的中国,在抗击帝国主义列强长达百年的侵蚀过程中,不断经受着领土被侵占、民族被分割的磨难和屈辱。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发生新的变化,世界性的民族主义和宗教复兴浪潮兴起,西方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为典型代表的反华势力不断作祟,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不断渗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上不仅要坚持民族平等和扶持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发展,同时还面临着复杂而艰巨的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长期任务。
反对民族分裂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任何试图进行民族分裂的行为本质上不是要分裂汉族和少数民族,而是要分裂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种行为是失民心的倒行逆施,不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目的是为了走符合民族地区和港澳台发展的更适合的道路,是为了维护民族地区和特区人民的政治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方针既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为自己的人民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度自信的内在彰显。
云南不仅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云南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集中体现,云南的民族团结大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型示范。同心共铸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共建中国梦中浓墨重彩的伟大篇章。
从1950年国庆观礼后树立在云南宁洱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将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再到2020年底宣布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实现整族脱贫,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在云岭大地开花结果,中国各民族携手共同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执笔: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