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组织让我从事弘扬延安精神和关工委的新工作,我必须用在岗时的精神状态爱这个岗,敬这个业,关爱受我教育的对象。” 今年87岁高龄的王玉嵩老师如是说,几十年来也是这样做的。
1987年5月退休的王玉嵩原来是农大牧医系系主任、党总支副书记。“组织要求我们党员退而不休,我还有精力,要站好生命后期这个岗,为学校的育人事业奉献余热。”几十年来,他先后当过组织员、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关工委副主任等职务。作为有着数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是党校的授课老师,经常用自己的入党经历去为新党员讲党课。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在预备党员期间,因为未能在一次评选活动中获奖,思想有所动摇。王老师亲自去宿舍找这位研究生谈心。带着他认真地读共产党宣言,重温入党誓词,重新审视自己的入党动机。
其实,王老师也深深知道,做思想工作十分不易,更何况面对现在思维活跃的80后、90后。但他始终坚持用一个老党员和新党员平等的方式去交流,以心换心。学生眼里的王老师,虽然白发苍苍,却干劲十足。曾有一位听过党课的学生这样写到:“王老师用他那并不标准但让人听了有一种兴奋的普通话声调,为我们讲解了《人生舞台》这篇文章。朴素的语言,为何能让我心潮澎湃不已!其原因是王老师是用心去理解文章,用几十年如一日追求理想和信念的恒心去解读……。听后,我心里有一种冲动,那就是明白了人应该怎样活着。”
在云南农业大学,凡是担任班主任的老师手里都有一份小小的刊物,上面刊印着近期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主要党报党刊的优秀文章、革命先辈和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名人名言及学生们自己撰写的学习体会等。这就是王老师自1998年来一直编辑的刊物——《学习与交流》。这份刊物是为配合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延安精神研究会和关工委的学习资料。现在这份小小的刊物,却成为每个班开主题班会、进行理论学习的“红宝书”。至今《学习与交流》已经编印61期,收录文章252篇,印刷38000多份。每一期都发送到各学院关工委转发给各班班主任,学院党总支、团委,各机关办公室,学生社团等。为编辑好这份刊物,王老师坚持阅读《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云南日报》。为了收集好素材,他一有时间就往学校图书馆的期刊室跑,仔细阅读,掌握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再确定选题。
在收录的文章中有35篇是同学们学习《学习与交流》后写的体会。很多学院将《学习与交流》作为党课学习的材料,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学会写心得体会。“刊登学习体会,就是希望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相互交流。”对于这些心得体会,王老师每一篇都认真读过。如今已批阅的学习心得有6851份,总字数超过13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