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治理关键是凝聚人心
(人民观点)
——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③
网络治理看上去是治网,本质上是做人心的工作,这意味着要更好遵循社会治理的规律,最大限度凝聚人心
时至今日,恐怕很少再有人坚持说,互联网是一个不需要规矩的乌托邦。
当今世界,超过40亿人登录互联网,数字经济规模几乎占到经济总量的一半,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关涉他人的权利,也反过来影响自身的存在。刚刚过去的4月,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就因为网络隐私问题两度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引发世界范围的关注,英国议会也要求他本月亲赴英伦“过堂”。互联网“用得好就是阿里巴巴的宝库,用不好则是潘多拉的魔盒”,仅靠网络“自治”难竟全功,法律和政府的治理不可或缺,这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
然而网络治理是门“技术活”。正如有人所说,在一个有着7亿多网民的国家,面对快速更迭、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治理者思想不新会被笑死,本事不强会被气死,办法不多会被愁死,效果不佳会被骂死。没有两把刷子,不仅可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更有可能引发众多负面情绪,背离营造网络清朗天空的良好初衷。
网络治理看上去是治网,本质上是做人心的工作,这意味着要更好遵循社会治理的规律,最大限度凝聚人心。
我们常常说察民情、顺民意,这在网络治理中,主要体现在用心把准“舆情脉”。网络特性使然,网上舆情往往比现实生活更为复杂,不排除有人造谣生事、浑水摸鱼。但总体而言,应把舆情看作人心的晴雨表、社会的探照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个“关口”,自然处于国内外舆论的“风口”,尤其需要保持定力,不以自身的急躁情绪去跟他人情绪化的表达相对抗。不管是赞许鼓励还是批评打压,是客观深刻还是偏颇肤浅,都要用心甄别、辩证对待。属于学术问题的,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积极加以引导;属于思想认识问题的,要温和宽容、团结转化;属于政治问题的,就要针锋相对地斗争。赢取人心,才是舆情应对的根本目标。
置身深刻变革的时代,广大网民对重大现实问题、利益问题高度关切。怎样看待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怎样减少城乡差距?怎样处理改革两难?人人都有思考也有困惑。解疑释惑,对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办法,对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方式,最关键的是实事求是,不要总是用一个腔调、一种风格跟人打交道,更不可迷信“轰炸式”的“正面引导”,搞大水漫灌、排浪宣传那一套。做思想工作的人,要说服别人,首先自己一定要想清楚,一时间达不到预期效果,也不能怪人家脑子糊涂觉悟低,而要更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做到了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是不是做到了入情入理、令人喜闻乐见?是不是做到了和风细雨、有的放矢解扣子?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做好网上工作,重点要团结好两类人群。一类是网络“大号”,他们或是各界知名人士,或是新媒体代表人士,一次发声就能引发数万人跟帖转发。跟他们推心置腹交朋友,增进他们的政治认同,就能收获团结一个、影响一片的效果。另一类是占绝大多数的青少年网民,他们眼界开阔却易受不同思潮影响,社会参与意愿强烈却易于冲动。实现青少年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必须走近青年倾听心声,融入青年引领思想,服务青年网聚力量。
网络是现实的投射,很多时候,问题在网上,根源在线下,舆情应对只是化解矛盾的一环。这些年来,随着正风肃纪反腐成为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很多过去高度敏感的话题逐渐“脱敏”,不少过去“一点就爆”的讨论日益趋于理性平和。前后变化提醒我们:网上问题要靠网下行动来解决。对于合理的困难和诉求,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对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工作,争取群众理解。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治本上。
“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是我们做好网络治理最基本的遵循,照着这个路子走下去,网络世界一定会更加有序、更加繁荣。
来源:人民日报-2018-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