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深度贫困,要找准突破口
(一线视角)
深度贫困地区要用好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脱贫攻坚更加需要强化落地,吹糠见米,把资源配置到合理、高效的地方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深度贫困地区和人口的脱贫,成了当前的主要难点。消除深度贫困,需要非常之力。这些地区往往整体发展不足,很多地方村穷人也穷,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又容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常规方式扶持,效果不明显,加大投入力度也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不下一番绣花功夫,不想一点非常办法,恐怕难竟非常之功。
扶持陷入深度贫困的地区和个体,无疑需要形成政策合力,但更需要打开脑筋,走出传统的路径依赖,找准突破口。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的山西省吕梁市,一方面用足各种扶贫手段,另一方面在贫困家庭的“三转婆姨”(指常年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的农村妇女)中做出了大文章。2015年起,他们对接大城市的需求,瞄准养老陪护、病患陪护、月嫂育儿嫂、家政保洁等方向,对愿意走出农村的妇女进行免费培训,并派人主动与太原、北京、呼和浩特等地家政服务企业合作,想方设法帮护工找到市场、实现就业,打造出“吕梁山护工”这一特色品牌。目前,已有近万名吕梁护工在各大城市就业,月收入3000元以上,实现“一人一技傍身、一户稳定脱贫”,取得了不错的扶贫效益。
其实,贫困程度越深的地区,越需要提高扶贫效益。如何让扶贫方式更对路,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否则就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深度贫困问题,往往需要用超常规的办法去解决,但找到这条路径的方法并不稀奇,那就是在精准上下功夫。扶贫工作是让人脱贫走上富裕路,说到底也是围绕人做工作。无论是输入产业,还是转移劳动力,最终都需要把扶贫合力精准地传递到贫困户身上,让他们的发展能力有所增加,才能形成内生动力,突出贫困的重围。正如一位基层扶贫干部所说,脱贫攻坚就好比帮人翻墙,人在积极努力向上爬,上面的人搭把手就翻过去;倘若人在墙边躺着,等着别人抬上墙,难度和成本之大,可想而知。
想新路子不能为新而新,而是坚决摒弃过去一些无效的做法,比如简单的给钱给物,而要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激励机制,让贫困人口充分参与到自我脱贫的过程中,从而让扶贫效益最优化。想新路子也不能建成空中楼阁,还是要用新视角精准分析可行的发展路径,以新方式盘活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找到可行的路子。吕梁山的深度贫困,和当地脆弱的生态有很大关系。但换个角度看,引入一些新机制,比如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营林新机制,原本最大的短板也能激发出新的活力。目前,吕梁市成立了1008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2.4万多人,其中贫困社员近1.9万人,覆盖了六成左右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绿与脱贫的双赢。
深度贫困地区现在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扶持,要用好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脱贫攻坚更加需要强化落地,吹糠见米,把资源配置到合理、高效的地方。只有精准识别贫困成因,全面把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确保精准施策,才能实现前人所不能的脱贫壮举。
来源:人民日报,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