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理论导读> 正文

着力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

着力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7·26”重要讲话精神)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能不断前进。在“7·26”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战略问题,特别强调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这既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要求,也是更好担当“四个伟大”时代使命的政治自觉。

当代中国发展历史新方位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不能忘,但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显著的阶段性特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方位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需要以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进行顶层设计,也需要以战略定力坚定自信、站稳脚跟。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中国不再仅仅是追赶西方大国的欠发达国家,不再仅仅是市场经济与国际惯例的学徒,而是作为极具活力的发展中大国领跑世界经济、参与全球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仅意味着中国走出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成功之路,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有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现实途径。这些转换必然会体现在战略构建上,赋予战略思维能力与战略定力以新的内涵和特点。

适应新方位,担当新使命,就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就要以更坚定的立场、更科学的方法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就要以更坚决的意志、更有力的行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进行实践创新。这对我们党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与增强战略定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善创新上下功夫

战略思维能力,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善创新是战略思维能力的4个突出特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需要在这4个方面下功夫。

站得高,就是要站在历史高位、价值高点、世界高度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正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得高,就会心中有全局、心中有长远,做起事情来就能坚守原则,就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习近平同志说:“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这里强调的就是战略思维能力的站位之高。对于那些从局部看可行、但从全局看不可行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对于那些从局部看不可行、但从全局看可行甚至必行的事情要义无反顾地做。

看得远,就是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方向。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而是“智者见于未萌”,未雨绸缪、有的放矢。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要求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作出这样的判断、提出这样的要求,就体现了前瞻性和预见性,体现了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

抓得准,就是要在事物发展变化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战略应对和战略实施中抓住重大关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提纲挈领,推动全局发展;抓住了重大关系,就能牵住“牛鼻子”;抓住了重点领域,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关键环节,就能“一子落而满盘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抓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在精准扶贫上发力,发展的短板正在补齐;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攻坚克难,改革蹄疾步稳;抓住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抓住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领域,突出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正风肃纪、反腐倡廉。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处处体现着党中央的战略思维能力。

善创新,就是要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善于做他人没有想到的事。战略思维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创新能力上。先人一招则胜,快人一步则强。无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新实践,没有路径可依、没有模板可仿,只有靠不断摸索与创新。正是运用高超的战略创新能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仅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还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自信、坚定和从容

今日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的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同时各种思潮和观点不断涌现、泥沙俱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的问题,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甚至迷失行动方向、错失发展机遇。因此,习近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同志,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定政治立场,敏锐洞察事物、清醒判断形势、严格自我要求,任凭风吹浪打,始终保持自信、坚定和从容。

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走出来的一条伟大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增强战略定力,首要的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咬定青山不放松,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冷静观察、谋定后动。政策从制定到实施,会遇到很多障碍、难题。将政策制定好、贯彻下去,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战略定力。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治国理政的敏感度、复杂度前所未有。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增强战略定力,越需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各种干扰所迷惑。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们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不能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影响,更不能掉入别人故意设置的陷阱。当然,首先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要审时度势、内外兼顾,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努力发展自己,使自身不断壮大提高。

增强战略定力还要把握好“度”。战略定力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而是要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改革不仅意味着改变,还意味着坚守;不仅意味着该改的必须改,还意味着不能变的坚决不变。这是改革的辩证法。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稳是前提、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的。关键要在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社会的稳定程度、资源环境的可承受度之间找到平衡点,当进则进,宜稳则稳。

加强理论武装、党性修养、实践磨练

领导干部做工作要有战略眼光,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所谓“踱方步”,就是静下心来进行战略思考、涵养战略定力。每隔一段时间,从工作“热运行”中抽身出来进行“冷思考”,是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要通过理论武装、党性修养、实践磨练等途径,为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信仰基础和实践基础。

知行合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谈不上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强大的战略定力。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内容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构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也是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这就是今天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的可靠理论武装、宝贵思想基础。

淬炼党性,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战略思维能力背后是立场价值,战略定力背后是信念意志。离开了人民立场,淡漠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丧失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就会成为空谈。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革命理想,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锤炼自己,才能把战略思维能力与战略定力用到实处,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磨练,在脚踏实地中百炼成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是实践要求很高的素质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练、在实践中培养。越是重大关头,越是复杂环境,越能磨炼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党员、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战略定力最好的“磨刀石”。广大党员、干部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途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自觉磨练,把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提高到新水平。

来源:人民日报,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