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理论学习> 理论导读> 正文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三题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三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多次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笔者觉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问题颇具深意。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成果,这条道路正在使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它已受到世界范围内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开创的,但毋庸讳言,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创新并没有产生实践上的创新那样广泛而巨大的世界影响。从这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是落后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的。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

那么,应该怎样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呢?笔者认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的方面:

一、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更加注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最近,在讨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时,有人提出,“中国化”和“中国的”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同发展水准:“中国化”就好比是“中国制造”,而“中国的”就好比是“中国创造”。笔者觉得这是背离常识的奇谈怪论,完全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本真关系。其实,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就是创造和不断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同样,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只能通过在21世纪的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实现。

我们说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更加注重中国化,是强调要防止和避免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聚焦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这里所说的“中国问题”,是指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远影响的各种重大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答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怎样建设国家,就是这样一些“中国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不过,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是从原则上回答了这些问题。要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对这些中国问题进行多学科、多方面的学理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地总结中国经验、深刻地阐发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同时注重对与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相适应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已有的实践创新成果以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创新相适应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更加注重扩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当然主要在于指导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即用理论创新促进实践创新。但是,在中国正在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过程中,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在当今世界激烈的话语权争夺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中,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扩大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

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或者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笔者认为,这是有前提的。就思想理论而言,民族的东西要成为世界性的,必须与他人有共同的主题,即它所讨论的必须是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否则,只能是自说自话,永远不可能具有世界性、产生世界影响。

这里所说的世界范围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根本影响的重大问题。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抢占世界道义的制高点,就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各种重大问题,如维护人类共同价值问题、促进人类共同利益问题、全球治理体系构建问题等等,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和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强调合作共赢的新的发展理念。美国媒体评论说,要是在过去,这应该是他们的总统在联合国大会上报告的内容。这一点,对于我们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重要启示。

另一类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问题。这类问题本身是地域性、民族性的,但它们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或者能够这样那样地影响世界历史进程,或者对世界上其他地域或民族的人们都有重要启示。对这类问题进行探索,也能实现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刻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世界历史意义,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的需要。在这方面,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不仅要注目中国道路和中国经验,也要研究美国道路和美国经验、日本道路和日本经验,还要研究其他各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问题。

三、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特色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特别注重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特色,努力实现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

个性化是一切理论研究和精神生产应有的品质和特征。这是因为,与物质产品可以批量制造不同,知识、观念等精神产品的生产都只能是独一无二的,重复已有的研究、生产已有的知识和观念毫无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也只有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特色,才能真正克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可以说,只有具有个性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才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化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民族的层面,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民族的个性特色,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来实现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就属于这个层面。二是个人的层面,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个人的个性特色,包括个人独到的视野或视角、独特的致思方式、独树一帜的理论体系或学术见解,等等。应该说,个人层面的个性化是更为根本的,因为即使是民族层面的个性化,也只有通过个人独特的理论创造才能实现。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化,主要就是指个人层面的个性化。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特色,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决定的:

首先,个性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本质要求。所谓理论创新,是指人们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提出新的理论或赋予原有理论以新的内涵或特点。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必然具有“新”这样一个共同的本质特点。这种“新”的特点,就是区别于前人和他人的理论研究的个性特色。没有个性特色,不可能有任何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恩、列、斯、毛、邓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在于他们都作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郭沫若、李达、艾思奇、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等人之所以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称赞的“名家大师”,也在于他们都作出了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理论创新。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特别倡导开展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其次,个性化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内在需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数最多的国家,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尚未产生与之相匹配的世界影响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缺乏个性特色。反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从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到当代的哈贝马斯、柯亨、詹姆逊、哈维等等,他们之所以成为世界级的思想家,就在于他们都作出了高度个性化的理论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可以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真正走向世界,必须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个性化为基本前提。

来源:光明日报,2017-07-03.